实验室概况
 
 
 
 
 
 
相关文章
 
 
 
 
 
 
 
 
 
 
 
  首页 > 综合新闻
把好的做法上升为制度——访国土资源部地灾应急指导中心副主任刘传正
 
作者:刘维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时间:2014-04-24   浏览量:3325次
     2012年入汛以来,我国各地因区域或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或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已达数百人。1~7月,全国仅地质灾害就发生6974起,造成203人死亡,6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

  “这些灾难的发生固然存在降雨大、来势猛、历史罕见、地形复杂、超过设防标准等客观原因,但无法否认,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不强,防灾减灾知识不足,是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的问题。”刘传正这样对记者说。

  长期从事灾害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的刘传正,是我国知名的地灾防治专家。在他看来,要逃离暴雨之灾,就应把目前的一些好做法上升为制度,把好的制度落到实处。

  反省1: 基本功课“缺课”

  “一个成熟的社区、城镇、都市乃至现代工程、国际都会,应该能够具备自我反省的气度、素质和能力。平日里防灾避险意识应不断受到有组织的激发,这样当灾害来临时,才能有序应对,社会建设才能更加智慧地前行。”

  基于这样的理念,刘传正认为,要真正远离暴雨之灾,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与防灾减灾,都不可偏废。

  刘传正说,“从操作层面讲,我国城乡社区或工程建设场所的防灾减灾‘基本功课’很缺乏。我国在灾害隐患的识别评估、预警响应、应急响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迫切需要进行系统建设。”

  反省2: 做好识别评估

  在亲历了数不清的地质灾害现场后,刘传正愈发肯定,只要正确识别评估灾害隐患,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能得到保障。

  “沟道或河床显然是流水的通道,河漫滩在汛期也是山洪漫溢的区带。沟谷的出口存在大石头,说明此地历史上发生过山洪泥石流,沟床以上斜坡少见大树出现的区带,应是山洪泥石流经常光顾或能够到达的位置。”

  重视地灾隐患的识别评估,很多悲剧就可避免,“人们往往对这些视而不见,甚至人为地制造隐患,如工程建设侵占河滩、沟床,随意堆弃工程渣石、生活垃圾,堵塞沟道、流路或桥涵。这些活动恶化了环境,加重了灾害。”

  反省3: 做好预警响应

  刘传正在分析了大量案例后总结,目前我国预警响应的具体实施不仅缺乏意识,也缺乏知识。

  他以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为例进行了说明。7月21日当天,北京市气象台连发5道暴雨、雷电预警,提醒公众和相关部门注意防范城市积涝、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工作是做了,问题是如何响应蓝、黄、橙这些不断升级的预警信息。政府部门、专业部门、工程建设企业和社会公众各自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哪些对策是提示性的,哪些是劝告性的,哪些是强制性的?各个环节必须作出怎样的安排?”刘传正不断发问。

  他认为,这些都需要上升为明确的规则或者制度,预警才能真正发挥效用。在四川白鹤滩镇“6·28”泥石流灾害中,地方各级政府根据雨情预报发布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矮子沟中上游流域557名群众和施工导流洞的38名武警水电人员及时撤离,避免了更多的人员伤亡。“这是一个好例,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好做法变成办法或规则。”

  反省4: 做好应急响应

  随着预警级别的提升,发生灾害的前兆或险情就会陆续出现,预警响应随之会转变为应急响应。此时,各方该如何响应?

  “仅仅是建立了诸多类型应急预案,或者频频‘启动了应急预案’是远远不够的。”刘传正说,“必须明确启动的应急预案级别,并保证应急预案能够转化为应急能力、应急办法、指南或规则,成为各界共同行动的‘协调器’。”

  同时,通过实际检验,预案也将不断得到完善。“这也是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每年都要进行各项预案的演练,并根据演练结果修改预案内容的原因。”刘传正说。

  反省5: 做好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薄弱,是北京暴雨成灾带来的深刻教训。刘传正认为,关乎城镇基础工程长远大计的,首先是区域防洪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这些规划首先要合法合规,而法规制定的依据首先是对区域自然环境限制要素、人文历史限制要素、增长空间需求要素和****灾害隐患要素的综合考量。

  据说北京市政雨水管网大部分是按照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的,只能适应每小时36毫米至45毫米降雨排水要求,显然远远不够。尽管北京全市约90座立交桥制定了“一桥一预案”,并有大型抽水泵车做到“车等雨”,仍难免被动应对。

  “响应滞后和过度响应,都不是长远之策。”刘传正说,“那种认为‘一味地提高建设标准,建完后很多管道可能派不上用场,是资源浪费’的说法,显然并不科学。应认真论证、制定和实施防灾减灾工程规划。”

  反省6: 做好运行维护

  调查发现,在北京“7·21”暴雨后,全市近80%的雨水排水管道内有沉积物,个别管道内沉积物的厚度占管道直径的65%以上,这自然影响了排水能力。刘传正认为,做好设备的维护运行,是避免暴雨成灾的重要因素之一。

  刘传正强调,注重日常维护,每年汛前对照预案或规则要求,专门检查清理地下地表排水系统,也是减轻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

  反省7: 学习先进经验

  国外如何应对“水浸街”?

  英国伦敦地下排水系统全长达到2000公里。法国巴黎密如蛛网的下水道总长近2400公里,下水道里也会标注街道和门牌号码。日本东京地区2006年竣工的地下排水系统,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东京江东区南沙地区还建立了雨水调整池,****的池一次可存储2.5万立方米雨水。

  “我们应认真学习发达国家或先进地区的经验,这是必经之路。”刘传正说。

  反省8: 北方地灾当重视

  北方地区的暴雨,说明当前我国雨线北移的新态势。宏观如此,微观亦然。全国因暴雨因素引发的地灾范围将进一步扩大,类型将呈现更加多样化的特点。这对未来地灾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刘传正说,比较起来,我国北方地势起伏虽然不如南方,但斜坡岩土长期比较干燥,植被覆盖差,易于水流渗入;全年降水总量不大,但夏季降雨集中,降水区域范围小,强度大,极易引起局地山洪泥石流;相对南方,北方更容易疏于防范,一旦遭遇强降水,更容易成灾。因此,北方地区的地灾防治工作同样不容忽视。

  刘传正提醒,北方地区首先要认真排查城乡社区、工程场址和人群聚集区存在的隐患;其次要密切注意天气趋势变化,特别是局地强降雨预警信息,制定好应急对策;再其次要及时排除隐患,疏通排水设施,撤离危险区带的人员;最后,接到应急信息后,应立即响应撤离,并告知预警区域一切能够告知的人群。

  在刘传正看来,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引发社会舆论热议,比如“大都市非大楼群也”等,是推进政府、科学技术界、工程企业界和社会公众“四位一体”协同防灾减灾的思想引擎。

  “总之,北京‘7·21’暴雨灾害可作为一个转折点。地表华丽,地下‘肚量’不足的时代应该结束了!”

 
打印此页】【关闭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电话:0591-83710326    E-mail:fjklgh@163.com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杨桥西路145号    邮编:350002
Copyright©2008-2012   福建省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闽ICP备11023511号-1